Booking.com產品經理三年總結

CelineChou
Aug 27, 2022

--

沉寂一年終於回歸Medium拉!

過去一年也是職涯中的七年之癢,思考了很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職業倦怠的過程中嘗試了很多不同的方向,還遇到上海疫情被關了兩個月連溫飽都成問題的焦慮生活,兜兜轉轉後決定換個地方生活,告別Booking.com三年的旅程,即將加入Google東京/新加坡辦公室。

在上海工作蠻奇妙,是一種融合本土和外商的文化,我願稱之為“半出海”,平穩的學習曲線下對實際出海是很好的跳板,這裡也想總結一下過去三年遇到的種種困難以及他們後來如何成為前進的養分:

1. 英文真的太重要!到底什麼是 working proficiency?

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被英文困擾,其實我的英文底子不算差,也有過海外生活經驗,但是產品工作上對英文的要求更加精準,而且非常注重用詞。

舉個例子,當時的我可以用三句話把一件事情講清楚,但相比之下印度同事直接用個高級動詞就KO了,雖然最後都能講清楚,高級動詞版本顯然更容易說服人。甚至有一次我在公司內部分享產品路線圖的文章被印度主管要求撤下重新修改用詞,並將文章改掉了將近80%,使我開始認真反思working proficiency到底是什麼 。

分享一下自己摸索出來的小技巧:

a. 把握強動詞的使用

強動詞可以很好提升句子的密集感,精準的動詞更可以描述用戶場景,以下是我自己常用的強動詞舉例,最左側是簡單版,可以感受一下同樣一句話替換動詞相差多大質感:

左到右分別為簡單動詞,進階同義詞,例句,都是我寫文檔會用到的詞

下一個問題可能是:這些強動詞要去哪裡找?
我因緣際會在過去一年考GRE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實用的動詞,雖然GRE也有不少類似文言文的冷門單詞,但只要背過有印象,之後在工作中看一眼就能很快學起來一些實用動詞的用法。
後來回想GRE有用可能是因為他是美國研究所的語言考試,扣掉刁鑽的部分,其實很多選詞都會和工作接軌(GRE單詞推薦陳琦 再要你命3000)。

b. 提升單詞密度利用複合句加長句子長度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使用多句話解釋一件事情,這多句話可以想辦法合成一句:
Here we explain a technical challenge. This means
可以變成
Here we explain a technical challenge, meaning…

說回單詞密度,也需要注意不要為了把句子加長導致句子冗余,能用動詞表達就盡量回歸動詞型態,例如:
The result of X is…
可以變成
X results in…

以上技巧說到底其實都建立在有結構的表述任何事情,在工作中任何表示盡量遵循STAR方法,保持精簡、直擊要點的溝通以提升工作效率(精簡真是太重要了啊~)

2. 達到目的有多種方法,分析好Tradeoffs,沒有絕對的對錯

Tradeoffs / decision making 大概是產品經理日常工作中最常見的內容之一,也很常發現同一個決策時點(小到實驗的用戶選擇,大到產品策略)不同產品經理有可能做出完全相反的決策,甚至同一個問題相隔幾個月之後重新審視也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方向。

這一度讓我無所適從,難以適應如此頻繁的變動(每個季度重新審視product roadmap你敢信?光是做 product roadmap 就差不多要一個季度了…),後來在準備面試的過程中才完全想通其實決策沒有絕對的對錯,產品經理如同一個團隊的軍師,需要在有限的資訊下做出最符合當前商業背景的取捨。
在此根據個人經驗整理出一些影響產品決策的因素(包括但不限於):

  • 公司層面的目標/優先級是否有調整:產品目標最終需要從公司整體考量,如果公司的重點有變化,也需要適時審視目前的規劃是否仍然合理。
  • 單一產品 v.s. 和其他產品的綜合功效:在規模較大的公司中存在不同產品線,例如可能存在不同種類的折扣(且由不同產品經理負責),當某個折扣加大力度,透過實驗發現效果很好的同時,也可能因此損害到其他折扣產品的利潤,甚至因為某些疊加折扣情況造成公司賣一單虧一單,總得來說還是需要 take a step back 審視真正的「整體」是否利大於弊。
  • 短期決策 v.s. 長期決策:根據數據做決策時也會同時考慮短期和長期的影響,例如有一個實驗能讓更多人先登入再下單,但是因為登入用戶的價格比較優惠,使得公司能和旅館抽的佣金降低而影響收入;短期決策可能會因為影響公司收入而決定不上線,長期決策可能會考量登入用戶的 life time value (LTV) 能帶來更大收益而選擇上線。

3. 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作習慣

過去幾年剛好是公司探索 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策略,Booking.com早期僅在荷蘭總部有產品研發中心,後來嘗試建立中國單獨BU (business unit) 遇到疫情不了了之,到目前陸續在上海、英國、以色列等不同地方陸續擴建產品研發中心,在規模化的過程中文化衝突是最常遇到的溝通門檻。

工作中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習慣,常會因為對方不遵守而誤以為對方不專業或是無法理解,其實很多都是文化使然。
例如:荷蘭同事做決定是一個小寫的d,也就是先做一個決定,後面都可以再改;然而中國同事習慣三思而後行,決定是一個大寫的D,一但做了決定就不太會再變動,所以時常看到荷蘭同時要改決定時中國同事滿臉不理解和無奈的表情。 又比如亞洲同事喜歡默默耕耘,文化直接的同事就不理解(你沒說別人怎麼知道你在做什麼),還容易誤解為對方不願意分享。

案例族繁不及備載,核心還是理解對方的文化習慣,提前溝通好合作模式,溝通雙方預期(align expectation),我個人的溝通習慣並不是一上來就談項目,而是花半個小時左右了解彼此的工作習慣(e.g. 習慣的溝通工具,怎麼樣算正式做決策,彼此分享長處和想學習的地方看哪裡可以互補…etc.)。

當然並不是後面就一勞永逸,相處一段時間如果還是覺得不順暢,我會按照不同國家的文化適當給予feedback,對於習慣直接溝通的同事我們會一起討論如果具體的事情重來一遍我們希望對方可以怎麼做,而對於習慣委婉的同事則要小心拿捏好尺度。

這裡要推薦一本已經被推薦過好幾遍的 <Culture Map>,強調文化特點沒有絕對只有相對,喜歡這本書是因為他的面相很客觀且好理解,有大量職場例子(邊讀邊點頭),重點每個章節都有提供如何和該類文化特色同事相處的技巧,推薦讀英文版領略一下英文奇妙用詞,如果時間不夠再讀中文版。

Culture Map 幾乎是Booking員工的指定閱讀

最後真心話,Booking.com相比大部分大陸互聯網公司是很照顧員工的人性化公司,上海雖然也是研發中心之一,但畢竟99%員工還是本地人,亞洲文化仍然是主流,整體產出相對於荷蘭高效很多,但也較不容易聽到不同的聲音。

打個廣告Booking.com 今年互聯網寒冬逆勢招人(畢竟報復性旅遊),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看看機會~

附上當年剛入職一週年寫的心得文:

--

--

CelineChou
CelineChou

Written by CelineChou

🇹🇼 🇨🇳 🇸🇬 Expact / 💡 8+ years in Product / 🐈 🐾 Keep a 6-kilo cat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