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不及掩耳的新生活

CelineChou
7 min readJan 9, 2023

--

一轉眼度過了動盪的2022年,看著網上滿滿的回顧文,想著不如紀錄一下去年大幅轉變的生活帶來的影響,雖然加入新公司不滿3個月,但時常感到驚喜,促使自己不斷反思如何處理慌張的情緒並且持續成為更好的人。

現在悠閒坐在東京咖啡館裡的我,很難想像半年多前還被封在上海失去人身自由,每天清晨起床搶三小時的菜卻總是一無所獲,喝著過期五天的牛奶配著充滿防腐劑的麵包還會覺得蠻好吃的日子。

更好笑的是備考MBA一年反而是陪考的家屬錄取了新加坡的學校,使我不得不放棄Gmat這座跨不過去的大山 😂 逼著自己短時間內拼盡全力找工作,意外錄取了夢想公司Google,本來以為自己一定能去新加坡沒想到先被送到意料之外的東京onboarding。

選擇發生得如此突然卻又自然,加入Google簡直是個改變一生的決定,可能現在分享心得有點過早(蜜月期濾鏡),故僅紀錄下加入兩個月膚淺的觀察。

35F食堂的澀谷景色

上升N級難度的英文

新工作的英文出乎意料的難,由於Google的產品決策權比較分散(例如Google map 評論用戶端產品主要分布在東京和澳洲,而非集中在美國總部決策),意味著寫文檔的用字遣詞必須更加精練,確保不同地區同事閱讀起來有一樣理解,因為時差關係,有些合作方會盡量減少開會時間(例如東京和紐約因為時差完美錯開,幾乎都是文檔溝通)。這點和之前的外商經歷相差很大,以前總覺得別人讀起來可以理解且不要誤解就好,但是在這裡要求非常極致,認真感覺GRE單字都不夠用

公司也有幾個新人課程提到基本用詞、如何優化溝通(使其更符合公司文化?),其中幾個印象深刻的例子:

  • we believe our product will rule the world ❌ → rule 太粗魯且沒有危機意識,應該要強調我們的產品如何幫助用戶
  • say hi instead of mentioning the ask ❌ → 你是否遇過對方打招呼說聲 Hi/你好/ 在嗎 之後卻不講具體內容(超惱人啊 🤯),在時差錯開的地區這麼溝通就多浪費一天時間等對方回覆了。課程也還提到如果覺得一開口就要求對方幫忙很難啟齒,可以先讚美/感謝一下對方再提需求,例如:your dashboard helps me a lot to understand X, could you …

文檔單字方面更是難,加入後每天至少查10遍字典,同事有個非常貼切的解釋:能加入Google的都是伶牙俐齒的英語母語人士(如同外國人很難使用成語?🤷)。舉幾個例子感受一下:

  • 形容某部分好像不太清楚,一般可能會說 this is a bit vague/unclear to me → 有一次在文檔裡看到某主管回覆 a bit nebulous to me (nebulous 朦朧)
  • 形容我們有大量的資料,一般可能會說 we have rich/ huge set of data → 實際看到文檔大多寫 corpus of data (corpus 文集)
  • 形容一些收集起來的點子,一般可能會說 collection of ideas → 結果看到母語人士使用 an assortment of thoughts(assortment 聚合物)

(不過也有可能只是部門慣用單字,這部分需要更長時間觀察了)
以上族繁不及備載,還有數不清的美國俗諺,常常覺得自己英文爛到爆,但也很期待長期能看到英文顯著進步~

超高比例的全能強者同事

加入團隊後明顯能感受到同事都非常聰明靈活,例如我習慣先了解不同工程師負責什麼領域(例如 IOS/ Android/ BE),結果大部分的回答是 ”我…其實什麼都寫🤓” 。得知 Full stack 是必備,甚至有些人全平台都能寫。
我們組有很大一部分功能需要做數據模型,但組裡並沒有Data Scientist,而是工程師自己做的(真正的Data Scientist 具同事說只是拿來諮詢用的😂)。

由於一位PM通常對應10位工程師,沒有時間顧及細節,因此看到很多PRD是由工程師撰寫,寫完找PM給feedback(有時候設計師也會寫PRD,貌似誰都能寫😂),自己跑實驗,跑完實驗自己做數據分析,一條龍全部做完真的蠻震撼。
PM也會針對比較重要或跨部門合作的專案寫PRD,不過更多時間是寫product pitch(通常是 3-pagers)、strategy、roadmap等等。

記得有一次和一位工程師諮詢數據提取的現狀和方法,可能他後來分享完又覺得不太夠,(以極快的速度)整理了一份大表格,加上了自己理解的三種數據分類和他覺得可行的產品方向,product sense甚至比很多PM還要清晰。

組裡沒有所謂的敏捷開發也不跑sprint,而是分成不同 Workstreams 由不同工程師帶領(身兼project management),比較資深的工程師也可能主動提出一個新的專案找PM討論後覺得沒問題就開始嘗試了。由於每個人都具備單兵作戰的能力以及很高的自驅力,如果強行實施敏捷開發就容易流於形式了。

總之在Google可以感受到強烈的engineering-driven文化,以及這種和絕頂聰明的同事工作的爽度實在很難在其他公司體會到,覺得自己真的非常幸運 🍀

花費大量心力保持的公司文化

老員工可能會覺得 it used to be even better,不過對於新加入兩個月的小菜鳥來說仍然感受到了公司為了保持良好文化的一些努力,例如:

Accessibility
Google 一直強調 organize the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accessible universally,例如提交程式碼的時候需要通過內部可用性測試的一段程式碼,到達一定分數後才可以合併程式碼。

以前經歷過一些公司表面說著很重視accessibility 但其實常常被當作corner case忽略,加入後發現公司雇用了蠻高比例的殘疾人士,而且時常能看到不同團隊的人研發新產品實地測試,前幾天就遇到一大群人在看咖啡吧裡一位弱視咖啡師測試新的點餐方法。

主管花費更多心力維持良好文化
部門中層主管有固定會議討論如何保持/提升部門的良好文化,很多主管也會以身作則的影響其他人,例如倡導身心健康 work life balance,主管們不加班,也不會在非工作時間找人,部門也時常有 no meeting days 且主管們都會積極參與。對比之前工作,主管身體力行參與的文化顯得更有意義。

另一個例子是公司不希望人生只有工作,所以公司內部有各式各樣的娛樂設施(按摩室、琴房、跳舞機…),也有超過上百個社團,組內 tech lead參加的社團最多(大概八九個吧,同時還是好幾個活動的主辦人),大家也會很踴躍的在公司活動上台表演(回想一下大陸公司可能就變成每個部門指定至少出一個表演XD),看著舞台上表演的同事都能感受到他們對才藝的熱愛。

還有很多深一點的價值觀尚未提及,可能要等入職久一點感受更深刻~

用心的三餐員工把費 & 比星巴克好喝的咖啡 其實才是上班的動力(誤

能加入這麼優秀的公司很幸運,有時感覺也會自己弱到爆甚至有點沒用(所謂的冒牌者症候群 imposter syndrome),感謝這段時間不少同事真誠分享了他們剛入職時的類似感受,和身邊朋友的鼓勵,期許自己能好好學習做個不拖團隊後腿的人 🏃‍♀

註:由於公司規模甚大可能不同團隊有不同作法,以上只是基於我所在團隊的一些粗淺觀察

可能這些都是帶著蜜月期濾鏡寫下的,寫起來也有點雜亂無章,回看2022覺得生活方式的轉變就在一個念頭,有了念頭後付諸努力實現沒有想像中困難,希望下次寫文章時已經在陽光明媚的新加坡生活一段時間了。

--

--

CelineChou

🇹🇼 🇨🇳 🇸🇬 Expact / 💡 8+ years in Product / 🐈 🐾 Keep a 6-kilo 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