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社半年回顧

CelineChou
Jun 10, 2023

--

半年時間過得很快,也發生很多事,帶著貓一起搬到新加坡,重新適應新的氣候新的朋友圈。

工作上經歷了大裁員,隨之而來的組織架構調整等等,雖然半年還沒有沈澱出什麼很新穎深奧的方法論,但就是純粹覺得入職半年差不多要來寫回顧了。

正文開始前,一如既往友情提示,G社十幾萬員工,跨組像跨了個公司,分享都是基於個人觀察不代表全部門/公司 ^^

1. 建立信任是合作的第一步 Build some rapport!

今年年初和美國團隊開始緊密合作一個項目,簡單來說對方擅長收集多種數據源,我們負責收集部分數據+把數據變成對用戶有用的資訊展示在地圖上。

一開始大家以為OKR定好了就事論事把項目推上線就這麼簡單,幾場會開下來發現雙方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看法,工作方式也不同;例如對方認為我們做得太慢,有數據就通通展示出來啊;我們則認為對方沒有從用戶角度考慮事情,就應該展示只對用戶有用的數據,從而設置很多嚴格的規則(從對方角度考慮可能會覺得我們在浪費他們收集的數據)。

後來經過mentor提點,才發現雙方PM並沒有安排足夠的1on1,我才開始設置每週1on1,了解雙方平常怎麼工作,從什麼樣的角度考慮事情,審核流程都有哪些(很神奇 雖然都在同個組織裡 但流程完全不同),有些不太好在多人會議中提到的點也都可以在1on1解決。

(1on1的會議目標、細節、流程可以查看以前的分享文)

大約經過 1 個月1on1後雙方合作效率有了明顯的改進,感覺才到達了真正意義上的 working together as A team。培養默契後,就可以逐漸降低1on1頻率。整個過程雖然一開始得花不少時間克服時差,在晚上/早上八九點開會,但是時間花得非常值得。

其實不只是組對組合作,換了新的隊友/主管也是同理,開始學著暸解對方想法,他們最關心的是什麼事情,單刀直入就事論事可能導致後期才發現雙方實際想法不合,導致花費更長時間培養默契。

這點也許適用於所有職位,但我覺得對產品經理尤其重要 — — 在沒有直接匯報關係的情況下,還需要讓隊友信任產品決策能帶領大家走向勝利;在跨時區團隊合作尤其重要,因為雙方只有短短的線上開會時間,也因為完美錯開的時差,誰也不想多開會。

想起以前G社還有很大利潤空間可以隨意出差的時候,一位老PM寫的菜鳥入職建議就說到如果合作團隊和你不在一個辦公室的話:”Get your bud on the plane”。目前受到預算影響,只能盡量花時間遠端1on1,但相信我,真的很值得。

2. 數據很重要,但不過度依賴數據

這點可能和前東家B司比較相關,B司是一間把AB實驗用到極致的公司,只要你能想得到,沒有不能做的實驗,每個實驗都有明確清晰的假設驗證,不得不說B司的實驗平台真的是目前遇過最好的內部工具(能遇到介面美觀的內部工具實屬難得)。

數據可以幫助決策,但如果對數據過於鑽牛角尖,容易陷入一個神奇的循環:一個數據變動通常會有兩種相反的解釋,例如用戶瀏覽新界面的時間變長了,可以說新的界面讓用戶感興趣,提升用戶engagement,也可以說新的介面的資訊不好找使得用戶停留時間變長了。

加入G社後發現實驗並不是核心,感覺用戶研究和產品直覺的比重相對較高,實驗通常驗證大方向是否合理,相對花較少時間討論AB實驗結果(是相對於B司來說的重要程度,不代表實驗不重要)。

神奇的是G社很重視產品直覺(product sense),開會時很容易聽到大家依據直覺判斷某些概念、設計是否可行,如果理由表達清楚,大部分不須提出明確的數據支持。我一開始不太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因為覺得沒有數據支持不知道別人會不會信,有一次主管給我反饋希望我能多說出來自己的想法,表示G社找產品經理就是需要好的product sense(如果看過我之前的面試文分享,也可得知product design這關的權重非常高)。

寫到這裡好像有點模糊,舉個小一點的例子,例如想展示某個資訊是多久以前的更新數據,若想要決定超出一定時間便認為數據太老舊不展示了,G社可能是幾個人直覺認為1年,如果大家直覺都差不多就這麼定了,B司可能傾向找數據分析師尋找一些方法,看了數據後再做決定。

3. 用戶期望越大,產品上線標準越高

不得不說G社的產品上線速度真的很慢,雖然面試的時候時常聽面試官提到這點,但加入團隊後才真正體會。因為用戶對Google Maps的期望很高,所以並不能隨心所欲的做實驗,每個實驗要上線之前都需要經過至少5–7關審核,並不是通過測試就可以馬上開實驗。跑完實驗後還需要參加 live approval 向總監解釋實驗結果,審核通過後才能上線。而且legal, pricavy, security是只要提交審核就必須通過的關卡,雖然很耗時,但卻也能攔截潛在風險。

例如有一次我們測試一個小問卷,詢問用戶是否知道餐廳提供哪些特殊餐飲,選項中包含 素食、無麩質飲食、清真食品等等。原本以為是一個極度簡單的功能(不涉及任何介面改動),但是在法務審核卡關,因為我們問了清真食品,但是沒問猶太教潔食(kosher),是否會有宗教風險,後來經過諮詢決定先把比較有爭議的選項撤掉。

個人覺得有時候過於保守,但可以理解(a)產品經理很難對全世界所有國家文化有深度了解(b)G社發展到現在用戶的要求越來越高,公司的管理層為了確保產品信譽,發展了中層管理層需要對每一個上線的功能瞭若指掌,缺點很明顯就是上線流程很慢,優點是中層管理能提前發現哪些部門在做類似的事情並避免衝突。

用英文搜尋其實也可以發現不少前員工的文章指出公司傾向於上線 risk free product,我覺得有好有壞吧。

最後再來曬一下新加坡辦公室多元不重複的伙食,個人認為APAC最佳 ❤

在還沒控制成本之前,最右側圖是辦公室裡的中式餐廳,每週五會變成港式飲茶(免費!),可惜現在關了QQ

--

--

CelineChou

🇹🇼 🇨🇳 🇸🇬 Expact / 💡 8+ years in Product / 🐈 🐾 Keep a 6-kilo cat